
講經(jīng)說法肇始于釋迦世尊,闡揚于歷代圣賢。世尊成道,無論是獨自乞食,還是聚眾***,都在向大眾宣說教法,普令眾生身心和諧,吉祥自在;諸大菩薩效法如來,口宣筆疏,饒益有情;歷代大德承前啟后,以諸佛菩薩為榜樣,創(chuàng)宗立說,闡揚圣教,使正教傳三千界內(nèi),法音遍萬億國中。佛教之所以“生生不息慧燈常明”就是因為歷代圣賢代佛說法,講經(jīng)布教。當今時代,講經(jīng)說法對佛教而言,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。 一、講經(jīng)說法,有利于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,展示佛教文化性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“關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”的命題,確定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在國家發(fā)展戰(zhàn)略中的重要地位,肯定了傳統(tǒng)文化在推進社會發(fā)展中的積極作用。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,在康乾盛世之前的四千多年中,我國一直處于世界領先行列,這之中,除了有經(jīng)濟發(fā)展這個硬實力,還有文化的軟實力。趙樸老對佛教的文化性十分重視,他說:“佛教文化是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(chǎn),佛教的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的世界觀;緣起性空、如實觀照的認識論;辯證思維和邏輯推理的方法論;忘我利他,普度眾生的人生觀;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的道德觀以及佛教在哲學、文學藝術、倫理道德、自然科學、生命科學等領域內(nèi)所積累的豐碩成果,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……” 講經(jīng)即是弘揚佛教文化的最好方法,不僅是對佛教經(jīng)典的弘揚,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弘揚。經(jīng)常從事講經(jīng)說法,有利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,提高傳統(tǒng)文化的影響力,更有利于社會人心的凈化和社會大眾幸福指數(shù)的提升。
二、講經(jīng)說法,有利于弘揚和諧主題,彰顯六和精神 首屆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以“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,和諧世界,眾緣和合”為主題。心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源頭,只有保持源頭的清凈,才會有水流的清凈。眾緣和合是和諧的條件,條件成熟了,才能結(jié)出和諧的果實。一個僧團的和諧,必須具備六個條件,即: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戒和同修、見和同解、利和同均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“六和敬”。僧團的和諧以“六和”做保障,社會的和諧則以人類思想與心靈和諧為先導,“心凈國土凈,心安眾生安,心平天下平”,只有心靈的和諧才能真正獲得“人心和善,家庭和睦,人際和順,社會和諧,人間和美,世界和平”的和諧。 佛教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凈其意”是建立在道德、法律及社會倫理基礎上的真正和諧?!拔褰涫啤笔墙虒藗兘共涣妓枷胙哉摗!耙磺斜娚鵀闃涓?,菩薩而為花果,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”,這是佛教眾緣和合的完善和諧,以自我的奉獻以及無私幫助別人為自己的圓滿成就。
講經(jīng)說法,闡揚妙義,既契合于我們時代和諧的主旋律,又能祈福世界和平、社會和諧。
三、講經(jīng)說法,有利于加強道風建設,建立清凈僧團 道風建設是清凈僧團的保障,是中國佛教的當務之急。 (一)建立正信,樹立正見 “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(yǎng)一切諸善根”,具備正確的信仰才能正確理解佛教的世界觀、人生觀,由正確的實踐修行而得覺悟。印順法師說:
深信三寶,應從正見中來,依正見而起正信,乃能引發(fā)正行而向于佛道,自利利他,護我正法。 正見是修行的攝導,如行路需要眼目,航海需要羅盤,具備了正信正見,道風建設才有了方向。
(二)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 《佛遺教經(jīng)》說:
汝等比丘,于我滅后,當尊重波羅提木叉,如暗遇明,貧人得寶,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,若我住世無異此也。
佛陀金口誠言若此,怎能舍此別求?古德亦說精進以持戒為第一。戒律乃佛法之命脈,七眾弟子,悉從戒生,三乘圣賢,咸由戒成。戒律雖然是佛陀兩千多年前因事而制,但其精神實質(zhì)是三世一貫的,即防非止惡,攝受僧眾,因此持戒不僅是為了自身解脫,更是為了正法久住。 放生49條魚的寓意 威儀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要求,是日常行住坐臥的規(guī)范,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是修行的范疇,行伽是否有威儀,直接影響到佛教形象,所謂外塑形象,內(nèi)行素質(zhì)。只有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,才能去攝受度化更多的眾生。
(三)發(fā)菩提心,弘揚正法 身為佛子,當行佛事,除了自利,更需利他?!度A嚴經(jīng)》說:
忘失菩提行,修諸善業(yè),是名魔業(yè)。
我們是大乘佛教的傳承者,而大乘佛教的根就是菩提心,佛教的戒律雖然有止持方面的“諸惡莫作”,更有作持方面的“眾善奉行”。
道風建設不僅是戒律清規(guī)的要求,更是時代的要求,作為一名發(fā)心行菩薩道的僧伽,作為佛陀智慧與慈悲的傳承者、實踐者,我們惟有“將此身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”。很難想象,一個不會講經(jīng),對佛教經(jīng)典和戒律沒有深刻研究、理解的僧人,能把“以戒為師”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。學經(jīng)講經(jīng)的過程,就是潛移默化受教的過程。只有這樣,加強道風建設才能落到實處,佛教的僧團才會更加清凈、身心才會更加自在。(本文作者:心澄大和尚,中國佛教協(xié)會副會長,江蘇省佛教協(xié)會會長,江蘇省鎮(zhèn)江市金山寺、定慧寺方丈。)
標簽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