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拉薩里適合放生什么 1、南京明清建筑介紹——宗教建筑篇 2、位于城東明故宮北,佛心橋37號,西北距太平門約2公里。寺廢,現(xiàn)存大殿一座,現(xiàn)為南京二輕局中專校址。 3、香林寺為南朝古剎,始建于蕭梁天監(jiān)年間(502—519年)。最早位于江寧湖熟,洪武元年(1638年)遷入城內(nèi),取名興善寺。成化15年(1479年)重修,規(guī)模為“中剎”,歸靈谷寺管轄,下領(lǐng)“小剎”觀音庵一所。清康熙38年(1699年),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時曾到興善寺游覽,見這里林木茂盛、鳥語花香,遂改名“香林寺”。后逐步衰落,現(xiàn)存大殿一座、古銀杏三株和碑刻若干方。大殿座東朝西,南北長24米、東西寬18米,五楹四進硬山頂。柱礎(chǔ)華麗,浮雕圖案精美 4、位于南京城南老虎頭44號,毗鄰周處讀書臺和李漁故居芥子園。 5、光宅寺始建于蕭梁天監(jiān)年間7年(507年),故址是梁武帝蕭衍即位前的舊居宅舍,定名光宅寺。唐代以后逐漸荒廢。南唐時復(fù)建,改名法光寺。北宋時寺僧募款重修,更名鹿苑寺。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與妻管仲姬曾在寺內(nèi)畫觀音大士像。明代永樂年間(1403—1424年),西域回光大師以修建大報恩寺的余款重修光宅寺,更名回光寺。萬歷元年(1573年)再次重修,后幾經(jīng)戰(zhàn)亂而成廢墟。清代乾隆46年(1782年),一游方和尚在廢墟中掘得一尊石觀音像,即募資修寺,稱石觀音寺,沿用至今。 6、目前寺廟占地50多平方米,尚存正殿一間,另有三開間后堂一座,蝸居于居民院落之中。 7、位于城中北極閣東麓的坡地上,是南京城內(nèi)知名度最高的廟宇之一。 8、雞鳴寺原址在明初僅是規(guī)模很小的普濟禪師廟,該廟據(jù)說是由蕭梁大通元年(527年)始建的同泰寺幾經(jīng)興衰演變而來。明洪武20年(1387年)重建寺院,起名雞鳴寺。寺院整體建筑依山就勢,頗具特色。后經(jīng)過宣德、成化、弘治年間的幾次擴建和大修,寺院規(guī)模最大時占地100多畝,寺僧100多人。清康熙、乾隆年間也曾對雞鳴寺進行過修葺,后毀于咸豐年間兵火。同治6年(1867年)重建寺廟和觀音閣;光緒20年(1894年),兩江總督張之洞為紀(jì)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,在觀音閣附近南唐涵虛閣舊址上修建了豁蒙樓。民國初年又有僧人石壽、石霞在豁蒙樓邊增建了景陽樓。文革期間,寺廟被工廠占用,1973年一場大火使三座樓閣盡毀,1979年后重建。 9、位于清涼山南麓,是城西一處環(huán)境十分清幽的勝地。 10、該寺始建于五代十國楊吳順義3年(921年)權(quán)臣徐溫所建的興教寺。南唐升元元年(937年),國主李昪在此避暑納涼,改寺名為石頭清涼大道場,石頭山也隨之改為清涼山。北宋太平興國5年(980年),幕府山清涼廣慧禪寺遷于此。后屢經(jīng)廢建。明建文4年(1402年)重建后改名清涼陟寺,后毀于清末戰(zhàn)火。 二、青海放生黑魚在哪里 1、目前,寺門外尚存南唐保大3年(945年)寺僧廣惠挖掘的古井一口,名為義井,又稱保大泉、還陽泉。 2、位于南京城南長干里,明清鼎盛時期曾與靈谷寺、天界寺并稱金陵三大寺。大報恩寺為三大寺之首,統(tǒng)領(lǐng)城南一帶次大剎兩座,中剎十四座,寺內(nèi)琉璃塔被譽為“世界七大奇觀”之一。 3、該寺原址上建有東吳赤烏元年(240年)的長干寺和阿育王塔,史稱長干寺為“江南佛寺之始”。后代多有興廢,宋天禧元年(1017年),改名為天禧寺。元至正25年(1288年),改為元興慈恩旌忠教寺,后毀于兵火。明洪武末年重建,永樂6年(1408年)毀于火災(zāi);永樂10年(1412年),明成祖朱棣為紀(jì)念生母貢妃,在這里興建了大報恩寺和九級五色琉璃寶塔一座。大報恩寺建成后幾經(jīng)劫難,嘉靖45年(1566年)遭雷火襲擊,殿堂建筑損失慘重,萬歷年間和清朝順治、嘉慶年間均有修復(fù)的記載。清朝咸豐年間,太平天國軍隊據(jù)守中華門對抗清軍,1856年因防衛(wèi)需要而毀掉了大報恩寺塔。 4、除了一些琉璃構(gòu)件外,今已很難尋覓大報恩寺的遺跡。近年來政府正在規(guī)劃建設(shè)大報恩寺遺址公園,擬恢復(fù)舊觀。 5、位于中華門外雨花西路能仁里1號。 6、天界寺舊名龍翔集慶寺,始建于元代,原址在朝天宮東側(cè),前身為元文宗圖帖睦爾在南京的住所。元天歷元年(1328年),元文宗赴大都即皇位后,傳旨當(dāng)時駐守集慶的御史大夫阿斯蘭海牙等,在舊居基礎(chǔ)上興建龍翔集慶寺,招來印度法師做住持,派大中大夫主管寺務(wù)。明洪武21年(1388年),龍翔集慶寺遭火焚,朱元璋下令在城南重建,賜名“天界善世寺”。永樂21年(1423年),又遭火災(zāi),僅存大雄寶殿。天順2年(1458年),僧人覺義及其弟募捐重修寺廟。作為與大報恩寺、靈谷寺齊名的金陵三大佛寺之天界寺鼎盛時期規(guī)模宏大,統(tǒng)領(lǐng)次大剎兩座,中剎十二座。清乾隆時期勘定的二十四史之一的《元史》,就是在天界寺誕生的。因此,這里不僅是佛教勝地,同時也是傳統(tǒng)史學(xué)文化的策源地之一。后毀于清末太平天國戰(zhàn)火,目前僅存大殿一座。 7、原址位于鐘山西南坡的獨龍阜,今明孝陵所在地。 8、原名開善寺,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(jiān)13年。唐代更名為寶公禪院,宋代稱太平興國寺,明初稱蔣山寺。明太祖朱元璋為修建陵寢,于洪武14年(1381年)將寺廟遷至今址,更名為靈谷寺。明代靈谷寺規(guī)模宏大,占地500畝,寺僧達千人,殿堂巍峨,樓閣壯麗,是南京最大的三座寺廟之一。惜毀于清末太平天國戰(zhàn)火,只剩下無量殿。清同治6年年恢復(fù)了無量殿東北側(cè)的龍王廟。民國時期在靈谷寺舊址上建設(shè)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。建國后在龍王廟的基礎(chǔ)上興建靈谷寺,其規(guī)模已不可與當(dāng)年同日而語。 9、靈谷寺無量殿(又稱“無梁殿”)建造時不用寸木根釘,結(jié)構(gòu)采用重墻及拱券式,是國內(nèi)同類建筑中建造時間最早、規(guī)模最宏大的一座。今天靈谷寺(俗稱“小靈谷寺”)內(nèi)的玄奘法師紀(jì)念堂珍藏有玄奘法師的頂骨。 10、靜海寺與天妃宮是兩處緊鄰的建筑群,都與明代航海家鄭和有關(guān)。 標(biāo)簽: |
瀏覽:999次
放生不能用什么魚_巨龜長嘯謝放生者瀏覽:998次
大連過生日代放生好嗎,放生紅鯉魚需要前注意什么瀏覽:998次
寧德放生的魚回頭,寧德放螺絲是放生嗎,寧德姻緣 放生烏龜瀏覽:998次
大連放生儀軌做法,大連如何正確的放生兔子,做法事為什么要放生瀏覽:998次
打過胎放生什么合適大連4月適合放生烏龜嗎【黑魚放生有什么講究】瀏覽:998次
放生和供養(yǎng)三寶哪個功德大_放生蛇反遭蛇咬,原來是蛇要救他瀏覽:997次
放生組織大連放生本土黑魚【大連所有放生群】瀏覽:997次
北京適合放生魚的河流,第十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在北京舉行瀏覽:997次